在众多古装历史剧中,《铁齿铜牙纪晓岚》可谓家喻户晓。这部以清朝乾隆年间为背景的轻喜剧,生动展现了才子纪晓岚与权臣和珅之间斗智斗勇的精彩故事。剧中,老戏骨王刚将和珅这个角色演绎得入木三分,不仅完美呈现了其狡黠多谋的一面,更让观众看到了这位历史人物鲜为人知的机敏才智。事实上,民间流传的许多关于和珅的轶事,大多都在讲述他过人的智慧。
▲王刚饰演的和珅形象深入人心,将这位历史人物的精明与狡黠展现得淋漓尽致。(影视剧照/来源网络)
和珅的仕途可谓平步青云。初入官场时,他凭借出色的办事能力,在查办李侍尧一案中崭露头角,逐渐获得乾隆皇帝的信任。随着乾隆年事渐高,上朝时常常需要和珅在旁协助。因为只有和珅能准确理解皇帝含糊不清的旨意。久而久之,朝堂之上形成了特殊景象:百官朝拜后,实际政务多由和珅代为处理。他根据乾隆的只言片语做出决断,几乎掌控了整个朝政,因此被时人称为二皇帝。而当时还是太子的嘉庆帝,在朝堂上反而显得无足轻重,真正的权力都掌握在乾隆与和珅手中。
展开剩余69%▲权倾朝野的和珅,其权势之盛可见一斑。(历史画像/来源网络)
鲜为人知的是,年轻时的和珅并非贪官。据史料记载,他最初为官清廉能干,深得同僚敬重。乾隆年间,南方连年大旱,灾民流离失所。朝廷急需派重臣前往赈灾,位高权重的和珅自然成为不二人选。抵达灾区后,和珅立即组织搭建粥棚,开仓放粮。然而灾民数量远超预期,有限的粮食很快捉襟见肘。面对困境,和珅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——他抓起一把沙土,直接撒入粥锅中。
这一举动立即引起轩然大波。地方官员目瞪口呆,灾民怨声载道,不少人因嫌弃粥中有沙而放弃领粥。那些本就对和珅不满的官员更是借题发挥,纷纷上奏弹劾。回京复命时,乾隆质问缘由,和珅从容解释:真正的灾民饥不择食,不会在意粥里的沙土;而那些挑三拣四的,多半是冒充灾民来占便宜的人。这番解释令乾隆龙颜大悦,暗自庆幸自己慧眼识人。而那些弹劾和珅的官员,则被皇帝斥为见识短浅。
▲乾隆南巡图局部,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。(古画/来源网络)
然而,聪明反被聪明误。正是这位才智过人的和珅,后来却成为清朝最大的贪官。他首创的议罪银制度,允许贪腐官员以罚代刑,直接导致官场腐败成风。当时民间流传的三年清知府,十万雪花银的谚语,生动反映了这一制度的恶果。乾隆晚年也不得不承认:各省督抚中清正廉洁者,十无二三。和珅推行的这一制度,不仅降低了贪污的风险成本,更为官员贪腐提供了合法外衣,使清朝吏治迅速败坏,为后来的衰落埋下祸根。
注:本文历史资料参考自《清史稿》等权威史籍。
发布于:天津市顺阳网配资-证券配资平台-配资行情-配资平台靠谱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